访抗美援朝老战士陈青:援朝岁月难忘怀_热文
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,我去访问了抗美援朝老战士陈青。1925年出生的他腰杆挺直、眼睛炯炯有神,向我讲述了他当年的岁月。
告别妻儿去参军
1950年年底,朝鲜战局形势急转直下,东北边防吃紧。25岁的陈青在苏州华东革命大学结业后,考入上海外文专科学校英文班(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)。在学校的征兵动员大会上,学校动员大家报名参加抗美援朝语文工作队,大家热血沸腾,场面非常热烈。陈青想投笔从戎、报名参军,但考虑到女儿1岁多,儿子刚出生几个月,不知道妻子会是怎样的态度。回到家中,他把想法一说,得到的回答是:“你放心去吧,我会带好两个孩子的。你眼睛近视,要照顾好自己。”妻子深明大义,支持他赴朝参战。
(相关资料图)
陈青马上报名,英文班有40多名学员被批准。他们于1951年2月10日赴北京集中。离开上海的那天,妻子抱着儿子去车站为他送行,火车开远了,他还看见妻子站在那里向他挥手……
陈青他们到北京华北军区报到。由于陈青有1200度近视,部队特地派了一位干事为他加配了一副眼镜,以备不时之需。说到这里,陈青站起身,到卧室取出一张发票,上面写着:“北京东安门甲79号,北京大明眼镜公司。1951年2月16日。”历经久远的岁月,这张发票竟然完好地保存至今,承载了他对抗美援朝岁月的怀念。
陈青在朝鲜金城前线留影
前线阵地当教员
1951年6月,部队到达丹东,略休整后轻装徒步跨过鸭绿江。过江时,头顶敌机轰鸣。为避免空袭,部队连续十多天夜间行军。恰逢雨季,山路崎岖,陈青的脚掌磨出了血泡,溃烂流脓,鲜血把鞋子染红。这对于在上海长大的他是个严峻的考验。他咬咬牙,忍住疼痛,坚持前行。到达前线后,部队驻防在离三八线约几十公里的金城一带。
陈青的工作是,给从各部队抽调来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战士上课。在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,他认真备课,上好每一节课,受到战士们的好评。他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志愿军40军英译工作队编的两本教材。
他又拿出一本“投降安全证”说:“这是为瓦解敌军而散发的。”上面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关防的大红戳印,背面印有:“命令,凡持证投降之敌方官兵,不论国籍,应本我军宽待政策,妥为接待,护送至最近之司令部或俘虏管理处,并切实遵守四大保证:一、保证生命安全。二、不没收私人财物。三、不虐待,不侮辱人格。四、受伤者给予治疗。此令。”
陈青在学校学的是英语,与战俘面对面交流有语言上的优势。组织上又把他分配到20兵团67军政治部敌工科,负责对美军战俘开展审讯以及思想审查等工作。
到1953年,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发起反击,战役进入白热化。年轻的志愿军翻译,在前线发挥着所学之长。1953年7月朝鲜停战前的一个夜晚,陈青在师部敌工科值班,值勤战士报告说有情况。陈青走出掩体,在坑道口,看见几名战士用担架抬来一名受伤的美国兵,这是被志愿军侦察小分队从前沿阵地抓到的“活舌头”。他年龄十八九岁,个头有一米九十多,两只脚伸到了担架外。
战地审俘,事不迟疑,陈青他们当即用英文进行审讯。作战参谋用泥土摆好了一个沙盘,美俘辨认前沿阵地的兵力分布和火力点,陈青一句一句翻译。初审后,陈青他们迅速将情况上报,把美俘转移。
珍藏物品为后人
如今,陈青的桌子上放着一些他珍藏的实物:朝鲜的铜勺、多枚纪念章,《庆祝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两周年纪念册》、历年来剪辑的报纸报道、照片等。
一块淡黄色丝绸手绢上写着“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敬赠”;一个红白蓝三色小布袋绣有五角星,紫色丝线绣着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,反面绣着“皖北风台小缪郢村缪洪蘭绣,1951年”。
陈青说:“志愿军在前线,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。这些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送给我们的慰问品。小布袋是装糖果的,不知道送糖果的主人如今还在不在?”
两枚纪念章有些斑驳。一枚是朝鲜军功章,另一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951年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。回忆颁授纪念章场景,陈青动情地说:“当把纪念章挂在胸前时,我流泪了,这是祖国和人民的嘉奖和期望,也是用志愿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铸成的。烈士本应戴上纪念章,却长眠在朝鲜土地上,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吧。”
抗美援朝50周年时,上海举办过收藏展览,陈青把珍藏的战地使用过的两本教材和一些纪念品提供展出,以便让更多人铭记那段历史。
栏目主编:黄玮
文字编辑:栾吟之
本文作者:邓玉平
题图来源:陈青(后排左一戴眼镜者)在朝鲜金城与战友合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