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了余华谈《活着》的这段话,就明白为什么总说薛宝钗欺负林黛玉 天天即时看
著名作家余华在谈到《活着》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写福贵的故事时说:
《活着》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,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,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,其他什么都没有;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,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,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,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,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,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,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,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……
这是因为人们之间总是缺乏真正的共情,总是习惯于隔岸观火。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那一些,或者说是自己所熟知、所认同的那一些,没有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感受,去理解。
(资料图片)
这也适用于我们对《红楼梦》里人物命运的理解,只是“味道”有所不同。如果我们是把《红楼梦》里的人物当做鲜活的人物对待和理解,那就要把他们放入当时的环境当中去把握。
《红楼梦》里有一个知名的场景,林黛玉在贾母招待刘姥姥的宴席上面行酒令时,不慎引用了《西厢记》和《牡丹亭》里的两句曲词,被薛宝钗听在耳里。由于这两本书在当时尚属禁书,事后薛宝钗把林黛玉叫到了她的蘅芜苑,对他教育了一番。
有人说,薛宝钗劝林黛玉不要读《西厢记》之类非主流的书,不要做吟诗作赋等非主业的事,明明就是想剥夺林黛玉的美。
‘因为林黛玉的与众不同,除了天仙般的美貌外,就是突出的文学才能和不俗的思想认识了。如今跟宝钗提倡的那样多做女红少读书,那不是要她“泯然众人”吗?摆明了是欺负林黛玉啊!
而其实,薛宝钗是从实际出发,真正是对黛玉好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她平安生活下去;而说宝钗是在损害黛玉的人,恰恰只是一种看客心理,只要好看,别人会遭遇的苦是与他们无关的;甚至这种苦本身也是一种美。
比如说“黛玉葬花”实在充满了凄苦之美了,是“红楼名场面”之一。但在黛玉,那却是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”的结果,心里想的是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”;大概也只有宝玉,看到她这个情形,会哭倒在山坡上。
我们知道“西子捧心”是文学史上非常动人的形象,但那其实是一种心脏病,最多是一种病态的美。如果真正是为了西施好,那就该为她治病,而不是为了能欣赏这种病态的美,宁可任其损害身体。
再如古时缠了“三寸金莲”的女子,走起路来一步三摇如风吹杨柳,分外好看,甚至有人患上“恋足癖”,却不知那是女性受了多大的伤害才换来的。
如今常有光天化日之下跳楼的人。有很多人挺喜欢感受那些告别世界的人从高处一跃而下的刺激感。他们对等了半天还是没有跳的,会鼓躁催促赶快跳,不要浪费他们的时间;对被劝阻或胆怯未跳成的,他们甚至会愤怒,觉得浪费了他们的感情。
这种冷漠的心理,鲁迅先生在他的《药》里边已经写到过了。对了,就是那些围观砍头把脖子伸得像鸭子一样的那些人。其实这些人如今也并不在少数。
但奇怪的是,你又不能说他们真的都是冷漠的无情的人。这样的人,也许会被电视剧里明知是虚构的爱恨离合而伤心落泪。
而一些读者就差不多是这样的,甚至也不排除你我在内。
回到《红楼梦》,这是一本“为闺阁立传”的伟大作品,书中这些美好的姐妹们,生活在大观园这个青春乐园里边,就像一个个盆景,多彩多姿,但她们都是要成长的。
作为文学人物,她们永远停留在青春期;而如果我们把《红楼梦》视作现实生活的回声,那么只要生命还在延续,我们就还得想象她们是会成长,会成熟的,是必须面对俗世生活的林林总总的。
对以上说法,朋友们以为妥否?欢迎留言讨论!
(网图侵删)
责任编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