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在清明 · 孝亲
燭光,溫暖而明亮
照亮黑夜、看到春光
(资料图)
曾象繁星一樣平凡
如蜜蜂一樣匆忙
愛過花、釀過蜜、戀過蜂箱
如風中飄動的長髮
象小溪一樣歌唱
蝴蝶能記得他蠶蛹的樣子嗎?
掠過松枝的風
還憶初來山谷的形狀?
石苔階綠,露水何在
去年的月明
昨天的陽光
思念您啊
父母祖尚
懷念您啊
英雄兒郎
摘自《传喜法师——清明·祭》
知恩·报恩
清明至,春雷发于东隅,气清景明,万物洁齐,融融翠野,潇潇时雨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节思亲报恩的传统,在这个追终思远、思亲凭吊的日子里,作为子孙的我们该拿什么来报答父母祖尚的恩德?报恩,首先要知恩。
谁言寸草心,
报得三春晖。
如果我们都有机会回到过去,回到妈妈生活的年代,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妈妈结婚了,然后你出生了,在你还懵懂的时候,父母是怎么照顾你、怎么爱你的,你会为自己过去的懵懂曾经伤害父母的行为而流泪的。尤其是他们已经不在人世了,你是他们爱的结晶,他们曾为你遮风挡雨,那么真实地存在过......
另一方面,我们很难想象,那些你再也见不到的、想念的亲人,你有多想念他们,他们就有多想念你。根据佛教的经验,我们已故的亲人从恶趣解脱出来,他们首先表达的不是自己有多苦,而是非常关切自己子孙的现状,首先他们会问“我的孩子现在怎么样?”
作为一个世间的人只能成为一个旁观者,再思念也没有办法参与到父母的生活中去。但如果是学佛的人,在佛法里获得了吉祥,这吉祥的力量就可以借助我们的心灵无量光、无量寿而超越时空,帮到他们,无论他们是在六道轮回中的哪一道,你修行的功德都可以精准地回向到他。
那除了这一生的爸爸妈妈,你想帮助生生世世爸爸妈妈呢?也要借助佛法超越时空的这个特质,要通过自己身口意积累的功德,念大乘经典、发菩提心的功德,乃至有了智慧之后,去认知诸佛甚深的果地的功德。
突破生老病死的硬伤
佛陀身为悉达多太子之时,他对父母是极其孝顺的,当他得知生母去世了,思维到父亲有一天也会去世的时候,他发现世俗层面承欢膝下、奉养甘旨的孝,是有很大的缺陷的,是突破不了生老病死这个硬伤的。
所以,佛陀为了解决父母的生死问题,为了让全天下的如母众生永远处于安乐之地,祂舍弃父母妻儿出家修行,并最终证果得道。佛陀的离家、出家看似薄情寡义,实际上祂拥有着最深厚的情义。正因为祂的出家、成佛,三界六道一切众生才有了离苦的门径和解脱的希望。
现在我们也是一样,我们来学佛,甚至剃度出家专门修行,不遗余力地来积累资粮,就是为了能够有尽孝的能力;就是为了能够填平生老病死的鸿沟;就是为了能够在父母面对生死问题最无助的那一刻,以更好的方式去尽自己为人子女的义务,从而让父母能够永远脱离生死轮回,免遭无尽轮回之苦。
什么是最究竟的报恩?
死亡是中国人的哀痛情结。我们中国人很少谈及死亡,因为死亡是我们无法面对的一个问题,人天永诀,阴阳两隔,靠感官就再也捕捉不到了。这种天人永隔的伤痛是我们一般人难以面对的。不仅现实生活当中没有办法去面对,就是在梦境里,只要梦到自己的亲人去世了,我们都会哀伤得哭醒过来。
世间人无法逾越的生死困扰正是我们学佛的动力,我们要开智慧,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。不仅我们自己要从这个生死循环里面跳出来,我们还要帮助一切如母有情获得解脱。
行菩萨道,就是为了有这个能力,有这种资粮去救度我们现前的父母以及生生世世的父母,乃至法界一切的如母众生。只有这样,才是对父母祖尚最大的孝顺、最究竟的报恩。
《观无量寿经》云:
“欲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:
一者、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
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;
二者、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
不犯威仪;
三者、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
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
如此三事,名为净业。”
此“净业三福”的第一句便是
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”。“
孝亲”是教育的核心,
中国传统文化、
大乘佛法的根基都建立在“孝亲”上,
清明祭祖报答亲恩
就是“孝亲”的具体表现。
我于十方佛,合掌诚祈请:
为众除苦暗,请燃正法炬!
回 向
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
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
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
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
长按二维码
关注我们
你要做的
无非是
开始和坚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