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专家建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增加眼科药物
在《“十四五”全国眼健康规划(2021—2025年)》中,眼底病被列为新增重点病,而在现行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中,眼科药品匮乏问题却较为突出。多名眼科医生就眼底病药物的推陈出新、基本药物目录亟待扩容话题进行了讨论,现摘要刊发。
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、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王宁利:
(资料图片)
眼科基药应“旧出新进,总量提升”
基本药物应具有三个特点:最重要、最基本、缺一不可。此外,还要兼顾重大健康关切。
在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调整中,有两个问题需要认真把握:一是如何把临床基本不用、过时的药物清除出去,二是如何把临床必需的药物遴选出来,同时,还要实现眼科基本药物总量增加。
以抗感染药为例,氯霉素滴眼剂在临床上早已不用,完全可被其他药物替代;眼用利福平以前主要用于沙眼治疗,由于目前我国已消灭致盲性沙眼,因此,该药已很少使用;治疗青光眼的药物中,毛果芸香碱目前只是临时性用药,或者在缩瞳治疗中使用,但它已经不是青光眼治疗的常规用药;噻吗洛尔目前已经是青光眼治疗的二线、三线用药,前列腺素衍生剂成为一线治疗药物。
由此可见,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已与眼科临床实际有出入。其中当然有时间的问题,但调整势在必行。基本药物遴选有两个原则,一是储量、供给量要够,二是不能存在风险。所以一类药物不能只有唯一选项。
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平均统计结果来看,眼科的核心用药在基本药物目录中约占总目录的3.3%。但我国的眼科专科基本药物只占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的1.68%。由此可见,眼科基本药物从比例上、数量上都有所欠缺。比如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中只有一种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(VEGF)类药物,因此,基本药目录遴选重点是“旧出新进,总量提升”。
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、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许迅:
疾病谱变化驱动临床药物更迭
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、糖尿病的高发,黄斑水肿、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患者数持续攀升。近年来,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手段变得更丰富,除了传统治疗方法以外,抗VEGF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眼内VEGF的升高,使眼底渗出、水肿、出血等得到有效抑制。经过治疗后,患者的视力能够得到维持甚至提高。
作为革命性新药,抗VEGF类药物已被全球公认为眼底病的一线治疗方案。
然而,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作为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重要保障,眼科基药仅12种,眼科专科用药仅7种,治疗眼底病的基药目前仅1种。将更多疗效好的抗VEGF类药物纳入基本药物目录,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亚型的眼底病患者,让更多患者能够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、视觉质量。
同时,确保药品供应也非常重要,尤其是对于致盲性眼底疾病治疗来说,药品供应一旦被中断,之前的治疗成果都会付诸东流。因此,治疗必须保持连续、稳定,药物突然中断供应将给临床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。这也是扩充基本药物目录的重要意义,让药品有替代,才能更好地规避药品断供带来的风险。
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、北京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戴虹:
眼底病治疗进入药物时代
眼底病过去主要靠外科治疗,或者是激光治疗,而且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。现在,眼底病治疗进入了药物治疗时代,尤其是抗VEGF类药物在2006年在国外获批使用,2007年在国内首次应用,让糖尿病黄斑水肿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常见眼底疾病都得到了有效治疗,免除了视力下降、视力损伤。药物治疗也因此成为眼底疾病的一个基本治疗方法。
2011年,抗VEGF药物阿柏西普在国外获批进入临床,目前在国外,阿柏西普已经逐渐替代其他抗VEGF药物,成为更多医生的首选。2018年,阿柏西普在国内获批上市。从临床表现来看,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,还带来了更长的治疗间隔。这些表现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:第一,药理机制更优,阿柏西普是双靶点、“双抗”,因此治疗效果更好;第二,阿柏西普摩尔浓度更高,药物利用率更高,治疗效果更好,药效维持时间更长。
抗VEGF药物作为目前眼底病治疗的主要药物,临床需求量很大。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时,需要更换疗效更好、治疗间隔时间更长的治疗药物,只有单一产品纳入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显然难以满足需求。建议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》将更有效的药物纳入其中,并且期待能有更多种类可供选择,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。
责编:毛圆圆